津液,脾胃,多汗,局限性,大汗

提問: 手腳出汗怎么回事 問題補充: 我女朋友手腳很容易出汗,即使在冬天也是。握她的手總是濕漉漉的,感覺她的手心 很熱的那種。誰知道是怎么回事啊?多謝了。 医师解答: 此答案由管理員代為選出手腳多汗,醫學上稱做"局限性多汗癥,多發生在情緒波動度較大的青壯年身上。"局限性出汗癥的治療,一般采用維生素B1、谷維素、安定片等。如果汗出很多,可適當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魯本辛等抗乙酰膽堿藥。但是,安定和抗乙酰膽堿藥有一定副作用,不宜長期服用,故臨床上多配合中醫治療。 中醫認為,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,可分虛實兩種類型。脾胃虛弱者還伴有口干舌燥、心煩不安、舌紅少苔等癥狀,屬于津液不足的虛熱癥。可選用增液湯(生地、玄參、麥冬各20克)加棗仁、牡蠣、石斛、合歡花各15克治療。脾胃實癥者多因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,伴有口臭口苦、大便不暢、小便黃濁、舌苔厚膩等癥狀。可選用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厚樸、半夏、竹葉、通花各12克,苡仁、滑石各30克)加黃芩、萊菔子各15克治療。中醫還認為,會陰部多汗與腎的關系密切,也分虛實兩種癥型。虛癥者汗出在夢中,醒來胯下汗津津,可用知柏地黃丸調治;終日胯下潮潤、動時增多者,可用金匱腎氣丸調治。 治療局限性多汗癥時應注意保持良好情緒,戒絕煙酒,少吃辛辣厚味食物。另外,用5%的明礬液每日浸洗局部,以及用松樹、桉樹葉煎水浸洗,都有一定療效。 人都會出汗,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。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、色和氣味發生改變,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,應引起重視。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:  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、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“自汗”。多因肺氣虛弱、衛陽不固、津液外泄所致,故常伴有神疲、乏力、氣短、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癥狀。多見于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。  盜汗 入睡則汗出,醒后則汗止。盜汗多因陰虛而致,陰虛則陽亢,陰不御陽,津隨液為汗,故常伴有五心煩熱、失眠、口咽干燥等癥狀。常見于肺結核浸潤期患者。  戰汗 即全身戰栗后汗出,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。如戰汗后熱退,脈靜身涼,表示邪去正安,元氣恢復,是一種好現象。若汗出后四肢厥冷、煩燥不安,表示正不勝邪,正氣隨著虛弱下去,則是危重癥候。戰汗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的初、中期。  絕汗 指病情危重,正氣衰弱、陽氣欲脫時,汗淋漓不止,多伴有呼吸喘促,四肢厥冷,脈象微弱、時有時無等危癥,是陽氣將絕之象,多見于心衰、虛脫的病人。  頭汗 汗出僅限于頭部。多因上焦邪熱,或中焦濕熱郁蒸所致,多見于陽明熱癥和濕熱癥。若見于大病之后,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,則多為虛癥。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,是屬虛陰上越,陰虛不能附陽,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。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,若其他無癥狀,則不屬病象。  偏汗 俗稱“半身汗”。它見于左側或右側、上半身或下半身。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,或營衛不周,或氣血不和所致。多見于風濕或偏癱患者。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。  冷汗 指畏寒、肢冷而出汗。汗前并不發熱,口不渴,常伴有精神不振、面色蒼白、大便稀溏、小便清長、脈遲沉、舌淡等寒癥表現。多因平素陽虛、衛氣不足所致,也可因受驚嚇引起。  大汗 夏季因內熱太盛或服用發汗藥過量時,都可導致大汗。此時應按原因加以處理,同時補充含鹽分飲料。因為大汗可嚴重損傷津液,甚至三陰三陽造成虛脫。  此外,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于緊張;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;經常稍一動彈就出汗者,不是過于肥胖就是體質過于虛弱;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;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sya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